每年10月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余韵,总能影响出版界、文学界很长一段时间。诺贝尔文学奖再度“爆冷”颁给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自年曝出评审丑闻后,回顾近几年的诺奖得主,“爆冷”似乎成了常态。年10月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同样有点“冷”。
除了两篇短篇小说,今年新科诺奖得主古尔纳的作品目前尚无简体中文版引进出版。在托卡尔丘克获诺奖前,她的作品中译本也只有《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两部。短短两年内,仅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已出版《怪诞故事集》《衣柜》《糜骨之壤》《玩偶与珍珠》《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等6部,总计10部的作品系列将在未来两年内出版完毕。
诺贝尔文学奖有没有规律可言?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的托卡尔丘克新书《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分享会上,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诺贝尔文学奖每隔几年会颁给瑞典学院认为很有价值但不被大众知晓的作家,授奖的目的就是推介这些作家。但假使每年都把奖颁给小众作家,又会让人们对其信誉产生怀疑,因此产生了一种“狡猾”的平衡策略,每隔几年又会颁给众望所归的大作家。在王宏图看来,冷门与否只是相对概念,在英语是主导性语言的情况下,读者对其他语种的作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