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实为多功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魏依晨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破碎的漆器屏风极为独特,因为屏风上是一幅标注姓名的孔子和弟子的画像,以及孔子的相关介绍引起学术界的热议,并于当时命名为“孔子屏风”。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海昏侯墓因为地震导致墓室进水,屏风遭到严重腐蚀,其原貌和功能一直存迷。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历史专家王楚宁揭开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的真实面目:它不仅是一面屏风隔断,而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多功能“孔子镜屏”。

三维扫描和漫长的脱水让屏风得以修复

据了解,屏风出土时虽历经了多年时光,但屏风上的漆画颜色依然非常鲜艳,文字也清晰可见。如何在最大的保护程度下修复其原貌,是专家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屏风的构件大部分为漆木器,保护要求更高。“我们现在对它进行了饱水处理,然后接下来再进行脱水,然后修复,包括定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专家介绍,提取任何一件文物,都要对它上面所有残留物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出来后,才能知道是什么材质的,用哪种方案进行清理、保护。而除了提取,专家还要进行三维扫描、延时摄影等记录。所以,提取量虽然不大,但非常慢。

据了解,仅仅是漆木器的修复工序就十分繁琐,需要经过清洗消毒、脱水、修复、封护等一系列的保护处理过程。经过专家之手,这些竹木漆器才能够拨去尘土,重现光彩。

“孔子屏风”开合之间守护着秘密

跨越千年的屏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近日,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历史专家王楚宁揭开了这面屏风的真实面目:因为出土时,其上绘写了孔子与弟子的图像、传记。出土时因该文物的漆木结构近屏风,故暂名为“孔子屏风”,它不仅仅只是一面屏风隔断,而且还镶嵌一面铜镜,它实际是一款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

王楚宁研究发现,已出土的孔子镜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衣镜,一部分为漆木残件。这面衣镜为青铜大方镜,长76.3厘米、宽46.5厘米,大小与现代普通穿衣镜相仿,具有相当的实用功能;方镜四周的漆木边框上绘制了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图,方镜嵌于边框之中。

衣镜背面是漆木屏板,形状近似屏风,上面绘有孔子、颜回等人的图像和传记,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留存的最早孔子画像。

有趣的是,孔子镜屏中的衣镜并非像我们现在生活中使用的衣镜一样可以直接照映影像,而是被隐藏在屏风之中——当时它的主人使用孔子镜屏整理仪容时,需要像打开衣柜一样打开它的镜盖。

镜屏中还有两块漆木残件绘有黑色仙鹤。因而黑色仙鹤漆件的结构和两扇门一般,作为镜盖,开合之间,守护着里面的铜镜。

为何一座屏风需要具备多种功能?

关于这类绘像屏风的内涵,著名艺术史家巫鸿以为:“至少在1世纪时,就已经形成了在屏风上描绘典型历史人物的惯例……屏风环绕着座位或床榻,它的这种位置便于用图画对人进行教导,也使得历史人物与当前观赏者的关系更为亲密。这种屏风的功能犹如一面镜子,只不过它所反映的是观赏者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他的容貌。屏风的这一功能潜藏着如此的概念,即过去乃是现实之镜。”

王楚宁认为,孔子至圣,是最好的修身“镜鉴”。屏风一面绘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旁书圣贤传记,取的是“左右图史”的意思;衣镜一面为青铜大方镜,能够“借镜以观形”。

此类屏风在历史长河中一度流行

“自隋以前,多画屏风。”王楚宁发现,关于西汉中晚期的屏风,除孔子镜屏外,《后汉书》载光武帝时“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可知《列女传》屏风后又重制。

《列女传》屏风的实物于北魏司马金龙墓中曾见出土。漆屏出土时“较为完整的有五块……每块长约0.8米,宽约0.2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有画……漆画上下分为四层,每层高19-20厘米。每幅有文字题记和榜题,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此屏上的大部分图像,如“虞舜二妃”“周室三母”“卫灵夫人”等,取自刘向《列女传》;“班姬辞辇”等,则源于《女史箴》,为女传之补。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每块长约0.8米,宽约0.2米”,五块拼合之后,漆屏整体应高逾0.8米、宽逾1米,这与孔子镜屏尺寸近似。其绘画内容、层列方式、榜题位置等,也与孔子镜屏有可较之处。

王楚宁研究发现,从《列女传》屏风的文献记载与此次出土的孔子镜屏看,这种绘写圣贤像传的屏风在西汉中晚期极为流行。文献仅载列女画屏,但应有更多贤哲被绘于屏风之上。

孔子镜屏既然这么流行,在当时怎么摆放,又是放置于何处?王楚宁介绍,因为年代久远,加之镜屏损坏较为严重,已无法判断它当时是如何摆放的,但我国其他地区也出土了不少汉代屏风,也许能看到它当初的影子。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的北关一号汉墓曾出土过石屏风,上面绘制有一幅屏风图像。这幅“屏中之屏”由两扇屏板组合而成,两屏曲尺相夹、围于榻侧,人物坐于两屏之间。孔子镜屏出土时也曾在附近发现有榻足、漆案等物,因此这面屏风所处环境与北关一号汉墓石屏风上描绘的宴饮场景接近。

故专家推测,孔子镜屏应是围在床榻的一角,绘有孔子、曾子等人的那面正对着主人、床榻长边;而主人身旁、床头那侧,是曾子、子张像传;绕到后面,则能看到《衣镜赋》和钟子期听琴图。如此一来,屏风与人物的这种位置关系便于用屏风上的图画对人进行教导,也使画中的历史人物与观赏者的关系更为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