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隔,本人间器物,妆世上英杰。
器物文化,存在于咱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活领域,它积淀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并反映出特定的精神信仰和风俗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谈谈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器物文化,如装饰品、美食工具、什物、唐装汉服……追源溯流或古今中西对比。
远古时期,人们简单的用树叶来遮蔽阳光日晒,或者是伪装野兽的样子来躲避野兽的侵袭。到了原始社会和夏商朝时期,人们学会了用养蚕和纺织,出现麻、葛等成衣的布料,丝织技术逐渐成熟。
随后在夏商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社会的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下出现了冠服制度,以示社会地位和等级。
战国时期,胡服的流行成为一次大变革,秦汉朝皆相互延续,形成各自的制度。
唐朝因与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繁盛,形成东西方结合的服饰。
宋朝服饰因政局不稳且思想较禁锢,呈现出较为朴素、沉寂的特色。
明朝又重新流行起衣冠制度,但到了清朝满族入侵,满族服饰成为通用服饰。
民国时期,服饰较为自由,出现中西结合的局面,例如将清朝的宽笨的女性旗袍被改良成体现女性身形的修身旗袍。到了现代服饰,更为自由,中西方结合的更为深入。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
它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不仅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还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屏风: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上世纪50年代仿苏联样式的家具,60年代的人造花、流苏花边,80年代的大衣柜、搪瓷缸。近年来,北欧、日韩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美浓烧的饭碗虽然精美,但小时候用的蓝边粗瓷碗,无论从重量,到尺度、质感,都让人感觉更加舒服称手,这也是地道文化的厚重。
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日子和生活方式。要追溯我们的历史与文化,除了典籍的记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器物,应该是最好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了。
毕竟器物的所有细节,默默记录下了生活事件的发生经过,很多时候,即使我们都很难准确地以日期记住所发生的事情了,但是看到器物,就能立刻唤起曾经的思绪和情感。器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为物品的本分,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使用、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从而显现出动人的价值。
屏风、筷子、汉服,是传统的,钢笔、毛衣、自行车,是现代的,伴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记忆和日常,它们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最为生活化的的模样。
既然为器物,何为好器?我们在看到一见器物,会考虑他的价值和价格是否等价。好的器物会说话,我们对好的器物的理解是脐带效应,也就是说好的器物的母体是创作者,好的器物流着母体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母体特征,后仿者只能型似不能神似。
好的器物,还应当满足四点,
型,神,气,态,缺一不可。
大概这些就是,源于器物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