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三跨400上清华女孩要去清华读

  23心理学考研的准研究生们,你们好呀!今天小编又双叒给大家介绍一位神仙学姐~这位学姐了不得,三跨二战终上岸清华大学,毫不夸张的说,能认真看完她经验贴的宝子,99%可以上岸!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上岸之路。亲身感受一下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一关于我

  大家好,我是小猴子要上清华,本科毕业于一所院校的语言类专业。

  一战清华应用心理,复习四个月,英语85,政治59,专业课+,总分+,未进复试。

  二战清华应用心理,英语80+,政治70,专业课+,总分+,成功上岸。

  所以我的经验就分为第一年踩的坑,和第二年做对的点,当然,还有第二年的坑也会总结一下,为了以后更好的成长。

二缘起

  一切的开端,如果你摇摆不定,迷茫,不坚定,不建议跳过~

  (一)为什么考研

  我是往届生,在学校出来以后已经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年,自认还是非常努力的,没有停止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逐渐做到得心应手,但想进一步发展,想尝试更加核心专业的岗位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其门而入。

  单纯的知识,岗位培训是有的,但是思维方式或者说自己的思维能力没有建立起来,这在岗位上让我觉得摸不着头脑,一度觉得自己卡在一个地方。

  后来,我开始仔细研究在目标岗位上的同事的背景,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毕业,少数几个不是的,至少是国外大学本科毕业。当然也有早年完全靠自己打拼的,但我无法了解他们具体奋斗的历程。

  所以综合看了一下,我觉得考研是可以考虑的。

  但是鉴于已经工作,辞职重新读书不太现实,所以只考虑非全日制的项目,而我又在北京工作,就只考虑北京当地的非全日制项目了。

  选校选专业的时候,从排名开始,很自然地就把清华和北大直接排除了,因为自觉这两所大学不是我能考虑的。

  接下来当时(17年)有非全日制项目的适合自己考的就只有翻译硕士(MTI)和教育硕士,但当时又觉得考翻译硕士不如直接考翻译资格证,没有必要去读书(后来证明自己太主观了),而教育硕士这边也没有什么真东西(后来证明自己见识浅薄判断全然错误,详见社会心理学:达克效应)。所以就搁置了。

  (二)选校选专业的过程

  直到20年疫情开始,工作一方面由于经验积累逐渐熟练,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在减少,工作总量有所减低,工作没那么忙了,就又开始考虑提升自己的事情。

  这中间有一个重大的转折是我看了日剧《龙樱》,里面有两个理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很多人因为东京大学太难,就根本不去尝试。一个是“笨蛋和丑八怪就应该上东大”(这个理念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上一个,下面详细说明)。

  那时我像被重击了一样,这,不就是我自己吗。

  于是我勇敢地(没错,真的是要鼓起勇气)打开了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网,开始一个一个项目查看是否有我可以报考的非全日制的项目。

  所以可以说我是先选的学校后选的专业,后来也没有再考虑过调剂等其他选择。

  在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我查到了应用心理的专业,北大的项目偏临床,排除。

  最终锁定了清华大学的应用心理的专硕,正好要求毕业后两年工作经验,我也符合。至此,选校选专业第一阶段结束。选校选专业的第一阶段是选出一个目标,而第二个阶段是评估目标的可行性。

  当时我考虑考研时已经是8月下旬,需要评估一下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性。

  当时网上看的帖子里面这个时间线是够的,又让我觉得可行,就开始了。

  但考过研的很多人都知道,学校和专业的目标会在后续备考挫败的痛苦中不断被拿出来质疑,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

  而这个时候,我说的第二个理念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笨蛋和丑八怪就应该上东大”这个理念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应对方式(详见《心理学与生活》第十二章,情绪、压力与健康),在复习中一定会无数次地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记忆力等比不上别人,进而有可能让自己放弃。

  但是“笨蛋和丑八怪就应该上东大”,我不够聪明又怎样,我是笨蛋,就最应该上东大。

  于是就预埋了一种积极应对的启动效应。(详见实验心理学部分、荣格的语词联想技术以及荣格的名言:“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心理测量中的投射测验)

  上面这个理念对应在我身上,我专门买了清华大学的校训书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用来提醒自己,就算自己脑子笨,不能理解,不能记忆,一样要自强不息,不要放弃自己。

  另外自己努力学习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就随时可以放弃,但如果想到自己学会了知识以后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人就会觉得责任在肩,不能轻易放弃。

  往小了说,你的身后是家人朋友,往大了说,是人民。

  但是单纯有这个理念,还是不够的,所以在第一年折戟。第二年补充了一个理念之后,变得更加强大。

  后面心态篇详述,此处做一个提示,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的ABC理论。

  (三)为什么选择比邻

  做好决定后,我开始多方收集信息。

  因为我上下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40分钟,平时就一直有听书的习惯,所以就在喜马拉雅上面搜索心理学相关的内容。然后就搜到了比邻官方的试听课程的片段以及最重要的“分方法论”。

  因为通勤途中不能看屏幕,而赵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还不太需要看屏幕,就听得特别high。

  结果就首次碰上传说中的“赵氏诅咒”,我在还没报名课程的时候就开始了四个言语相关脑区的画表格,恨老赵的第一次,但事实证明,印象真的特别特别深刻。

  这里贴一下当时写的表格,中间还有一些错漏,后面重新写表格的时候改过来了。

  

  很快听完试听课的片段后,感到讲得非常生动有趣,另外“分方法论中的道与术”也让我觉得非常科学,就正式报名了课程。

  这里先说一下,整个备考期间,我工作日每天可以保证3-4个小时的“听“课(再加上午休时间),晚上2-3个小时的阅读和记笔记,做题目。

  只有周末可以坐在桌子前面看课程,所以比邻的课程大部分我都只听过,没有看过屏幕,但是实统测这类需要全神贯注的科目路上听的效果是不好的。

  一定要认真看课程列框架画表格写作业等。

三具体的征程

  因为是二战上岸,所以我分科目说明一下,我一战做的准备,经历的坑,二战改进的地方和二战的坑。

  (一)英语篇

  先说基础,英语我一战是基本裸考的,敢于裸考的原因是工作多年一直和英语打交道,托福90+,阅读差一分满分。

  另外我备考过GRE,词汇量用词根词缀的方法背到过3万以上,虽然后续有部分遗忘,但总体基础还是有的。

  英语虽然买了十年真题,但一直到考前一个晚上,做了一套完型,看了一下翻译和写作就上考场了。

  最终完型和阅读基本各错了两个。分数主要是扣在了翻译和写作上面。

  第二年本来想再冲高一些,扩大优势,但没有背范文,研究翻译真题练习。结果小作文还比上年少了2分。所以作文一定要结合范文。

  (二)政治篇

  政治这边我最大的误区是在于,以为选择题总是能够答出来的,就算是蒙也知道答什么,而主观题如果不会写,就一定不得分。

  所以第一年给的时间比较少,9月和10月大部分时间都在专业课上面。11月开始背主观题。

  最后主观题得分30出头,总分59,没过清华单科60的线。复议了也没用,还是58.5进上去的。

  第二年9月开始,还是有点晚,9月一个月听了涛哥的强化,10月开始跟着刷题班,但大多还是在路上听的,自己主动思考的少。主观题得分和上年相差不大。最终还是靠着选择题多对了10分才上去。

  所以政治这边一定要多刷选择题,多总结。高分都是刷过多遍题目的。

  主观题背诵这边,注意心态,背之前拆分逻辑,一开始在地铁上听涛哥的语音带背,觉得没感觉,还是需要看着背,结果就放弃听语音了。

  后来想想,其实可以用默默跟读的方式。

  (三)专业课篇

  1.一战的历程和坑

  因为报了比邻的班,就直接跟着班课走。一战选的是全程班,一来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听太多,二来起步已经比较晚了,就不想有研友给自己压力了。

  8月25日报了班,一开始是普心,完整地做了框架。然后发心和教心,因为看比邻   虽然我知道清华不考教育心理学,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听了。

  至少有三点原因,第一,正如熊猫老师说的,教育心理学其实是学习心理学,多了解会促进自己的学习。第二,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实验和理念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印证着复习。第三,熊猫老师还讲了一些答题的方法论等知识,对于记忆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帮助。萧宵老师也说过,错过这门课有点可惜,我深以为然。当然,后续的具体理论的反复背诵我考前就没有再继续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非常有启发的。

  比如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中的形式训练说,“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会遗忘的,其作用是有限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中,终生受用”。

  直观解释了,我们很多人认为很多知识学了没有用,而爱因斯坦说过的“教育是如果学校的知识都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健身的时候做的动作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没用,但提高了机体力量和柔韧度等,对工作学习生活间接有用。

  还有学习策略里面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都对学习成果影响巨大。

  这个部分我在下面的方法论中还会详细论述。

  9月中上旬的备考节奏还是很好的。

  但9月下旬的一天,我忽然发现我网课app的进度条掉了一大截。原来是更新了课程。

  随即开始有点焦虑,进入赶进度的状态,我开始在叠被子、洗碗等无法保证注意力资源的情况下开着课程听,给自己的安慰是中学时英语磁带当做背景音听,开学正式上课后发现自己都会了。以及一年前听过哥哥背课文,没有刻意在意,但第二年自己背时发现直接会了,觉得自己听力学习能力偏强。

  但后来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以后,明白了,有区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的一大特点是感觉通道的差异性,所以语言这样的听说对应的学习,内隐学习有帮助。但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在切换感觉通道后,看题目答题写答案就不容易提取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知识点的混淆。

  根据特瑞斯那的特征漂移实验,没有经过结构化的知识会出现不同实体的不同特征的重新组合,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张冠李戴了。

  举两个例子,我听到赵老师讲斯滕伯格的三角理论的三个元素第一反应一定是“亲密激情和应激”(错误,应为“亲密激情和承诺”),我每次主动意识去改是能改对的,但第一反应来源于情绪的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另外一个例子就非常悲催了,像我前文所述,我大部分课程是在通勤路上听的,后面时间少,焦虑了,没有静下来心来写下来分析理解。直接导致我在一战的考场上把“选择性注意”答成了“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随后十一本来计划了很多的学习内容不可避免地没有全部完成(定计划时事实依据不足),加上10月报名,准备各种材料(当时以为9月是专供应届生报名的,所以没行动),因为内心怀疑自己(自己错误的文章阅读选择造成大数据开始推送清华不能毕业的相关学生的新闻等)而与自己的情绪抗争。

  11月加入政治背诵,做选择题成片错误,内心焦灼。并且觉得自己心理测量学得不好。

  直到11月底开始跟万人冲刺大背书,听赵老师的第一节课就哭了,重新一点点捡起来,重拾状态。然后跟着在微博全勤打卡。

  好在是心态不好的期间也没有停下学习,一直在听课,11月中旬左右终于把课程听得跟上进度以后,还曾经一度觉得不想重复听了,因为自己听过了,没有第一次听有意思就惯着自己。

  结果对赵老师的课印象深的是各种好玩的例子,有时都忘了背后的理论。

  好在开始大背书以后,赵老师说,只要没有真的吐出来就背就听,如果真的吐了,说明怀才了。我才开始硬着头皮反复听,当然也并没有真的吐出来过。

  说明很多时候,情绪真的就只是帮助自己偷懒的借口。

  后来大背书结束后就是最后的日子,我在阿范题主要刷了实验,模模答只刷了一套,还估分分的情况下上了战场,因为内心有一个莫名的信念,就是四个月的学习没有停,睡前半小时虽然没有全部坚持下来但还是做了不少,考场上不会那么难。

  考场上顺利地把所有的题目答满,虽然后来发现有两道大题答偏了。这样结束了我的一战。政治这边感觉很好,虽然后面对答案发现掉了好多陷阱。英语正常发挥,考场上因为中午没睡好,睡着了一会儿还提前半个小时交了卷子。

  因为自己至少把所有的课程都听完了,并且政治觉得虽然悬但万一呢(结果还真就差一分),另外专业课主观题没处对答案,反正自己答完了,就跟着赵老师开始复试的准备了。

  后面证明,我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复习是对的。想着反正复试也要学,开始读买的11本教材。(之前就只是看了比邻的全套资料。)

  直到没上学校的复试线,心里不甘,又投入到第二年的备考中。

  1.二战修正的方法论的具体执行

  一战初试结束后开始看教材,跟着黄金班的课程走,总体的流程大家参照比邻建议就好,不再赘述。

  我觉得第二年最重要的是方法论的重新修正,当然是在教材阅读和题目等加强练习的基础上。

  比邻的分方法论我一战开始准备时就听过,列框架,画表格,举例子和找不同,加上睡前半小时,一战中也使用过。

  但现在想来,好的学习方法会有很多细节,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的解决和具体操作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我主要讲的就是这部分的内容。

  先说一下我在看《心理学与生活》上提到的PQ4R的阅读法,然后我再结合分方法论来做一个具体的说明。所谓PQ4R的阅读法,指的是P:Preview,预习,仅浏览每章的标题和图表图片等与正文支线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搭建整章的主题结构。根据层次网络模型和提取点相关的知识,我们知道我们是建构地学习知识的。(参见教育心理学建构理论实验心理学幽灵再生实验等)。

  而优先阅读图表是为了理解重要内容,并避免支线内容干扰整体的思路。这步可以说对应着“列框架”的第一步。

  一战时是对着知识精讲做的框架,因为内容本身就有引导性框架,而知识点都是核心要点,所以没有感受到特别的重要性。

  但读教材的时候就不同了,教材一章几十页,如果不做提前的框架梳理,直接一头扎进去线性阅读,能像普心一样从头读到尾还好,遇上实验心理学这种需要反复理解的,很容易就迷失在知识森林里面了。

  而框架就像是一个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位置,也有利于记忆。

  毕竟阅读仅仅是瞬时记忆,如果不经过注意,连短时记忆都进入不了,很快就会遗忘。这样一章读不下去,或者勉强读完一章但发现自己什么都回想不起来就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了。

  所以列框架或者Preview是第一个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非常重要。

  以下是当时参与普心训练营时做的框架图(部分),在微博完成全勤打卡。

  PQ4R的第二步是Q:Question,提问题。这也是列框架的第二步,并且它是隐形的,很多人不知道要做,但其实比第一步更加重要。

  列框架本身很简单,照着章节题目,黑体字等抄下来即可。但这一步开始要合上书,看着标题进行提问。

  具体的操作熊猫老师也讲过,灵魂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要把这个框架当成是自己研究的课程的提纲,先加工思考,把逻辑链架构起来(参见教学心理学中,奥苏贝尔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一步对记忆也非常有帮助,单纯看书很容易陷入一种看戏的心态,并没有觉得有多么重要。

  而主动地思考相当于和教材作者的对话和讨论,参与感强,我们自有的自传体记忆的优势也有利于发挥。

  同时这一步也相当于训练主观题的思考和拆解。这一步还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重点信息的留存度。参见实验心理学:双耳分听实验。

  PQ4R的第三步是第一个R:Read,阅读,“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直到你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这一步最关键的就是给阅读本身设立了目标和检测的标准。(教育心理学: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学了学了,课听是听了,教材读是读了,但真的学到了吗,学会了吗?

  没有检测标准就成为了单纯追求书了几遍,以及纠结自己看了为什么不会做题。

  阅读到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不仅可以保证加工的深度,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在不同章节甚至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

  PQ4R的第四步是第二个R:Reflect,思考。联系已有知识,加强小节之间的联系,举出更丰富的例子。

  这个部分和列框架、画表格、举例子和找不同都相关,所以可以看到,这个部分是要进行多次的。可以说不同的阶段的重点不一样。

  首先列框架,这可以说是第三步,也是隐形的一步,前面用问题拆分框架后,框架一个一个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1+1的“加”的动作是这一步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为什么从属于同一个主题。

  然后画表格,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同级知识点的方法,框架或者思维导图我们只做三层,重点的知识,尤其是结构类似的知识还是需要用表格的方法来做单独的整理。

  这个练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训练思维:相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相同的对象。(对思维这个点不明白的可以等复试准备文献的时候再具体理解。)

  接着说举例子,这个方法其实挺烧脑的,每次赵老师布置这个作业我都挠头,尤其是在普心训练营的时候,但效果确实好,越难获得的知识记忆的效果越好。

  这个步骤帮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搬到大脑里面进行应用,而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我们必须通过应用才能真正学会知识。

  如果实在想不出来例子,有一个办法就是做题。这里有一个经验,一道一道做,或者最多5道5道做。不要一下来做了好多,一对答案好崩溃。

  最后是找不同,这个方法也非常重要,尤其在多个同级理论的理解和背诵上面。

  我之前在用《背多分》背诵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时印象特别深刻,从罗特的控制点,海德的内外因,韦纳的三维理论到凯利的三维理论,我通过想象四个心理学家在一个屋子里面讨论,然后一个个在前一个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顺利记了下来。思考这一步是加工,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多次进行。举一个例子,这一步就相当于是把衣服叠好,分门别类地收到衣柜里或者打包到行李箱里面,而不是一股脑地塞进去,拿(提取)的时候乱到根本找不到头绪。(参,普通心理学,遗忘的提取失败说。)

  PQ4R的第五步是第三个R:Recite,复述或者背诵,必须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这一步就是列框架的第四步了,或者说是背框架。

  这一步结合了费曼学习法,主动地梳理重构。这一步非常重要,要一个一个地框架节点按顺序讲,不能断,不能乱。我一战的时候很反感背诵,下不了决心,总觉得何必呢,太浪费时间。

  但后来才知道,如果不能背诵或者复述下来,就无法进行思维反刍,无法熟练应用。无法跨学科建立联系。无法在后期几个小时背完一科。

  这个步骤还有睡前半小时相关,之前睡前是看书复习,卡不好时间,容易太兴奋了影响睡眠。

  但改成睡前默写框架后,就不管是否能完全默写出来,写完就睡。不会的部分第二天早上再处理。但会发现很神奇的事情,在睡眠中,大脑会继续进行知识的“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第二天早上可能就想明白了。(参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举一个例子,我之前对于罗特的控制点一直不理解,而赵老师在课程里面是用颜控、萝莉控等来解释的。可以说,这是我第二次恨老赵。

  首先新的名词我并不能够理解,然后即使理解了也和控制点中的控的含义不同。一直到我用背多分的时候,没办法了,就直接背诵。

  之后就再也没有忘记过。“个体对强化的偶然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叫做控制点”

  PQ4R的最后一步是第四个R:Review。复习。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尤其在赶进度的时候,觉得复习根本就是浪费时间,但忘记的时候又觉得异常愤怒且无可奈何。其实面对这个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点,关键在与理解遗忘的意义。

  本来有一些信息就是只记忆一会儿的,比如记得第二天充话费。完成了就自然忘记,如果一直记得,反而引发刻板行为。

  对于需要记住的信息,就是需要我们来多重复几次,通过海马的长时程增强,最终进入长时记忆。(参“提取是对之前你所做努力的回报”。心理学与生活第七章记忆。)

  另外背导图的时候,在脑中一定要有一个把书由薄变厚的过程,从提纲开始生发,把里面的知识点一遍遍地在头脑中串线。

  不要背了好多了发现自己想不起来再郁闷,要一点一点地背,记得短时记忆的影响因素是干扰,一定是背妥了一个部分再背下一个部分。

  比邻带着会有多轮的背诵,我当时跟了“睡前背点心理学”,从8月3日到12月24日,历时天,觉得非常有效,贴图。现在   一般来说,考研这边,有了决心,方法,材料和时间,就可以成功。但是在整个路程里,一直有心态作为动力基础和效率影响。

  所以这一篇,也必须拿出来讲。因为一定会遇到无数次的崩溃和怀疑,甚至想要放弃。

  先说一战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隐秘的疑问,虽然被我压抑下去了,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过,但后来确实还是对我产生了影响。

  有一种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提法是,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一定是自己有一部分不希望自己成功。

  而我当时害怕的点是万一考上了,读不下来怎么办。这个疑问一直没有认真面对。

  后来专门想了一下,首先失败的案例各有特定情况,不能广泛推广。

  属于统计学中的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极端值,认为自己一定遇到最坏的情况与认为自己会中大奖一样没有依据。

  另外真的遇上困难了,总可以想办法解决寻求帮助,不必提前自己吓自己。

  这个心态解决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影响心态的情况。

  一战的时候认为自己只是以前不知道清华这个机会,只要自己努力备考参与,就一定能考上,蜜汁自信。

  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感中的替代经验的作用,因为网上看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成功的案例。

  但一战之后,自己开始逐渐冷静下来,注意到30遍这样的基本提法,才意识到成功虽然不由智商等先天条件来决定,但为梦想负责的努力需要配得上基本的标准。

  要想成功就必须吃得下该吃的苦,而不能怨到自己笨上面,毕竟学了相关的知识,骗不了自己。

  这个心态后来面对和解决的方法就是下定决心,做所有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到累了就停止,就是全情投入,不计成败。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技巧。上文提到过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当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之前我的归因是自己能力有限,学不会做不好,所以对自己攻击,跟自己较劲,学不会记不住就心情不好想摆烂。

  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归因的方向,那就是事情本身很难,无论谁做,都需要足够多的练习。当归因到事情本身的难度以后,就会专注于知识点本身,增加反复,直到做好。

  上述心态问题解决后,还有整体进度的问题,这是我第三次恨老赵的地方,老赵会经常有公开课展示其他优秀学生的进度,我一度又变得非常焦虑。

  但是没办法,清华的书单本来就多,我又觉得阅读里以后对理解的帮助非常大,那这就是该做的事情,不能逃避。

  所以我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就爬起来继续看书,纸质的书籍,因为蓝光屏会影响睡眠,同时看到时间让我知道自己熬夜了也会影响接下来的睡眠和第二天的工作状态。所以我每次爬起来读书都不看时间,看到累了就直接上床睡觉。因此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睡了多久。

  好处是我最终在考前看完了10.5本书,最后的组织行为学没看完。

  坏处就是持续的疲劳积累,必然会带来反噬。我在12月份持续疲劳,总觉得自己睡不够。情绪受到了影响,考前一度累到追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在考前两天彻底没看书好好休息了一下才挺到了最后。

  现在复盘,结合我初试后的调整,如果重新开始,我会注意有意识地安排自己运动和冥想,这两者都促进额叶生长,而额叶与意志力和情绪调节息息相关。

  运动也促进海马体突触生长,有利于记忆和学习。说自己没时间运动的,是完全不知道运动的重要性。

  所谓的“无体育,不清华”。不做体育运动,休想上清华。

  另外的调整心态的方法还包括寻求社会支持,尽量利用社会促进效应(参社会心理学)。

  我在考研期间,去过三个自习室,不是我挑,而是倒闭了一个就换一个,最后一个自习室在初试结束不久也很可惜地倒闭了。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靠战友,我第二年报的是直通车的黄金班,后面大家一起上课,就逐渐熟悉了,虽然未曾谋面,也没有语音交流过,但互相的鼓励和督促有时仅需一两句话。

  感谢头秃,感谢夜神毒药、真心镇小火龙、开心猪大肠,还有很多我记不起名字的同学。

  也感谢在直播课上和我积极互动的老师,感谢萧宵老师在课堂上直接叫我“上清华”同学,还有苏凡一老师当时最后的“上清华的同学加油”,以及同学们最后的加油。

  甚至还有初试结束后,不确定专业课发挥的时候上的复试辅导第一节中,在聊天框中打下,“一路走来,都有点忘记自己最初努力的原因”时,同学打下的“上清华”三个字。

  人际之间的小小支持就可以带来极大的温暖。

  当然最重要的,当一次次地怀疑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回想起自己的初心,想到自己如果放弃,那就会继续面对工作上发展的困境,要突破就还得向前。

  毕竟,在学习中,说一个我不会,仅仅是拿不到一道题的分数,而在工作中说一个我不会,可就直接没有机会了。

  虽然还可以在当前的岗位上继续做,但人总抵不过自己想要自我实现的心。

五最后的碎碎念,彼岸与收获

  没想到最后竟写了这么多,也是复盘时感慨良多,希望能够让后来人避免走弯路,虽然有些弯路是必然的。曾经想过考研的意义,也思考过心理学的职业发展,但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以前,都是很肤浅的想法。

  决定考研前,也看过不少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但经过系统地学习之后,才能更辩证地看待。

  曾经以为弗洛伊德讲的早期创伤非常重要,一定要深挖才能获得心灵的成长,后来了解到阿德勒的目的论的思想,人不会被他的过去所决定,只会被他如何解读过去所影响。

  答案不在过去,而在当下与未来。

  曾经以为智商是非常科学的理念,后来才明白心理测量工具有其局限性,不同模型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最初是为了筛查出来发育落后的学生进行特定帮扶,结果后来被人们误解当成简单的工具给人贴标签,进而给自己设限。曾经以为快乐教育,赏识教育是正确的方式,但后来知道这些方式带来的问题。曾经觉得弗洛伊德什么都归因于性,但后来了解到他对于精神疾病可以治愈的开创性贡献。曾经觉得华生把人简单等同于动物过于粗暴,但后来看到行为主义是遗传决定论的反击者,并且把心理学推上了科学的道路。

  可以说历史上没有完美的理论与学者,都有其时代先进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但这些不完美的理论也在一步步推动着我们更加了解人类自身,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接近真相。

  不学心理学,哪里知道学习科学,只会一味地贬低自己,不学心理学,就只被人工智能的宣传吓破胆,对未来充满恐慌,哪里知道强人工智能的低可能性和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掌握并提高自身的正确道路。

  现在外界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限制了这门科学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成长,自我实现。

  而我们学会的人要做的就是向前轻轻地推一把,加入到奉献社会的洪流中去。

  接好我们一代人的棒,担起我们一代人的责任。

  清华大学纪录片《大学》的票根在我的书桌前贴了半年多,“我在清华等你来”的招生吉祥物小老虎作为手机桌面陪了我一年多,希望这篇经验帖可以陪你到明年上岸,加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